发表时间: 2020-11-01 14:21:31
作者: 黄胜国
浏览:
蚂蚁集团A+H股上市,引发社会各界从多个角度理解与解读这家独角兽。蚂蚁集团过去创造了什么社会价值,现在隶属于什么行业,未来能否穿越周期?
让支付更便利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1年以来分9批共颁发了271张《支付业务许可证》,俗称“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之一,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业务范围为全国。支付宝在全国率先获得完整第三方支付牌照,是支付市场开放的受益者,是金融创新的受益者,也是蚂蚁集团的基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支付准入开放与金融创新,就没有支付宝,也不会有现在的蚂蚁集团。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需要大规模应用场景,没有大规模应用场景,单纯的支付很难做出规模。支付宝依托电商生态,微信支付依托社交生态,做得风生水起,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双寡头,长期占据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在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2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中,已经有34张被注销了,其他各家所占市场份额很小。支付宝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阿里巴巴的电商生态,支付宝从阿里巴巴独立出来,是阿里巴巴原股东的损失,但成就了蚂蚁集团的股东。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推出了简便操作的应用软件,让用户在支付体验上有获得感,让移动支付在中国已经取代现金和信用卡,成为首选支付方式。支付宝对银行支付业务形成了巨大冲击,也促进了银行线上支付的发展。在应用层面,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是创新的领导者与推动者,推动了支付的进步,创造了可感知的社会价值。
让金融更普惠
蚂蚁集团依托阿里巴巴电商生态与支付宝,业务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合作金融机构2000多家,支付规模118多万亿,国际支付交易总量达6200多亿,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可以基于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利用算法向用户营销。
蚂蚁集团已经从支付业务延伸到贷款、理财与保险等业务领域。就贷款业务而言,蚂蚁集团的资金依托于两家小贷公司与网商银行,与P2P的资金来源是有差异的。蚂蚁集团的贷款审批依托于信用评估,不需要抵押物,审批与放款效率很高,给予了企业与个人获得小额、便捷贷款的机会,以解燃眉之急,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人超前消费的习惯。
蚂蚁集团推动了银行的变革,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很多银行陆续推出了信用贷产品,整个信用贷的市场供给正在大幅度增加。很多人过去习惯于向亲朋好友借钱,现在更习惯于直接在支付宝、微信、银行APP上申请信用贷。
总之,蚂蚁集团确实推动了金融的进步,让金融更普惠。
如何定位蚂蚁集团
蚂蚁集团究竟属于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在A股与H股,科技公司的估值水平要高于金融公司的估值水平。蚂蚁集团上市前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意在强化科技公司属性,弱化金融公司属性。
金融公司准入严格,需要持牌经营,科技公司没有牌照准入限制。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小贷、银行、保险、理财、征信等业务都需要持牌经营,而单纯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科技并不需要持牌经营。从准入角度看,蚂蚁集团应定位为金融公司。
蚂蚁集团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收入459.7亿,收入占比63.39%,其中微贷业务收入285.9亿,收入占比39.41%,理财业务收入112.8亿,收入占比15.56%,保险业务收入61.04亿,收入占比8.42%。黄奇帆指出,蚂蚁集团100亿的利润中,有45亿利润来自于重庆两个小贷公司。从收入结构与利润结构来看,蚂蚁集团应定义为金融公司。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公司在科技上的投入也不少,且投入呈逐年加大的趋势。以银行为例,无论是数据中心、AMT自助服务、营业网点的智能机器,还是线上APP,都可以看到金融科技的元素,但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因为科技突出而被定位为科技公司。金融与科技已经深度融合,科技是金融必要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蚂蚁集团应被定义为金融公司。
蚂蚁集团声称可以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用户进行画像,可以比用户更了解用户自身。实际上,蚂蚁集团在信贷领域目前也只解决了衡量用户的还款能力,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衡量用户的还款意愿。在还款意愿上,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因素比金融科技更重要。蚂蚁集团旗下的花呗、借呗、网上银行,看似没有抵押,实际上借款者在用支付宝账户、淘宝店铺、天猫店铺在做实质性质押,可以称为“账户抵押贷款”或“店铺抵押贷款”。借款者若因为小额贷款而被停用支付宝账户或被关停淘宝或天猫店铺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实际上,银行信用贷表面上不要求抵押,实际上也是在做“实质抵押”,如居民在银行有房贷,剩余房贷总额远低于房屋价值,银行会给予购房者一笔信用贷,购房者申请信用贷时没有抵押要求,但如果逾期不还信用贷,银行可以通过诉讼冻结借款人的房屋,进行资产处置,以降低借贷风险。不论是蚂蚁集团等互联网新贵,还是银行,在信用与风险控制上都受益于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所以,从信用与风险控制角度看,蚂蚁集团仍然是一家金融公司。
能否穿越周期
过去,蚂蚁集团让支付更便利,让金融更普惠,创造了可具体感知的社会价值;现在,蚂蚁集团上市,A+H股新增了一家优秀的金融公司;未来,我们更加关注,蚂蚁集团是否可以持续高增长,是否可以穿越周期。
蚂蚁集团在商业模式、平台建设、金融牌照、数据沉淀、用户规模等方面已经构建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内保持高成长是相对确定的事情,中长期发展还是面临诸多挑战。
蚂蚁集团既然是金融公司,不太可能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这从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等相关领导的讲话中能够洞察监管政策的导向。
蚂蚁集团贷款业务的盈利模式是赚息差,贷款利率最高为每日万分之五,对应年化利率为18.25%。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这意味着蚂蚁集团的贷款利率需要因应环境进行下调,息差收入将面临下滑的挑战。
蚂蚁集团掌握了大量用户的信息,很多属于隐私信息与基础数据。在国内,政府与用户会越来越关注数据安全、数据使用与数据价值,蚂蚁集团将面临更严格的数据监管。在国外,数据安全、数据使用与数据价值的处理,将是绕不开的准入门槛,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制约蚂蚁集团成为一家全球性公司。
蚂蚁集团在支付垄断市场之中诞生,却在移动支付领域形成了新的垄断,反垄断将是蚂蚁集团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
蚂蚁集团积极拥抱创新与变革,曾经遇到过很多挑战,都能够迎难而上。我们希望蚂蚁集团上市后能够不忘初心、持续创新、基业长青,切莫以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与金融创新的名义“割韭菜”。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云廷投资立场。本文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与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