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廷投资 | 智能驾驶,尴尬与梦想

发表时间: 2023-07-28 18:00:00

作者: 魏磊

浏览:

无人驾驶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相对“滞涨”的瓶颈期,一方面需要持续提升科技硬实力,力争率先实现最后1%“黑障区”的突破,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能够尽快实现技术变现的新细分赛道,才能成为行业真正的最终赢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23年,AI大潮风起云涌,不仅火了大模型,还顺便带了一把智能驾驶。

经历了曾经的爆炒,又回归寂寞的智能驾驶这次真的走到大规模“商业化”的拐点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L0L2或许可以很快实现,从L2L4似乎也已经触手可及,但是从L4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最后的那1%似乎可望而不可及。

智能驾驶的路还很长,尚还不能一蹴而就。

 

01

梦想与远方

 

通过软件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正在引发一场新的行业革命,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成为行业新的属性。“冰箱沙发大彩电”让新能源车内外看起来焕然一新,但智能驾驶才让新能源车从冰冷的工业品变成有趣的灵魂。

政策持续发力。深圳开启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北京开放智能网联乘用车“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阿联酋开出中东乃至全球首张国家级自动驾驶牌照,这些都预示着智能驾驶商业化和大规模落地已经越来越近。

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到智能座舱、AI驾驶芯片,再到线控转向、线控制动,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各式企业都在智能驾驶的浪潮中跑马圈地;除了AI驾驶芯片难度相对较大外,其他各环节的国产替代也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毕竟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百年难遇,宁可做错也不愿错过。

电动化是基础,智能化更关键。未来,随着智能驾驶的介入和普及,车联网、车路协同、共享出行、无人公交系统、无人港口物流、智能交通运营等这些行业和领域都将被改写和重构,智能交通运营或将在智能驾驶时代兴起发展。

预计,到 2030 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价值将从 2021 年的不足1000亿美元增至 2万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40%

没人会怀疑,随着AI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终将全面落地开花。梦想就在不远处,人人都希望拔得头筹。

 

02

尴尬的现实

 

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前快后慢;这就是现实,有点尴尬。

原以为到了L4就能打开通往“幸福”的大门,然而谁知道痛苦才刚开始;前面融资的钱要烧完了,后面的“金主”爸爸们还没着落。在依稀已经看得到曙光的2023年,智能驾驶新贵们融资变得越来越难了,巨头们也开始选择收缩。

问题的关键在于“钱景”不明朗,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和盈利遥遥无期。在经历了多年的道路测试后,智能驾驶最后那1%的“黑障区”始终不能突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谁也不能保证100%无事故,这也注定了智能驾驶的商业化只能是漫漫长路,而这让那些靠“烧钱”模式支撑的智能驾驶企业后背发凉。

破局的办法,要么尽快技术突破,完成智能驾驶最后的1%,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但受限于政治、法规、技术、商业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显然短期内不现实;要么“借鸡下蛋”,尽快找到能够实现盈利的商业应用场景,争取先“活下去”。

很显然,选择后者更加务实。

 

03

一步一步来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智能驾驶全面落地要综合考虑技术、成本、安全、法规、效益、规模等多种制约因素,技术迭代不易,创新很难,大规模商业化更难。

尤其是乘用场景领域,大规模商用还需要更多时间上的验证。事实上,目前辅助驾驶实际上已经牢牢占据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主流路线,尤其是在市场销量比较大的主流车企及市场领域。对于大部分的主流车企和消费者来说,目前的辅助驾驶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的大部分驾驶需求,而且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也更易于被接受。在技术和商业的权衡中,商业和市场接受程度往往才是大部分车企和主机厂考虑的首要因素。

商用场景领域进展最令人鼓舞和期待。在封闭区域内作业,风险因素相对更容易控制,如无人码头、无人物流及无人重卡、无人矿车等领域,大规模试验甚至商用都正在加速部署中,显而易见,这些领域是智能驾驶最早和最佳的商业化落地场景。

“一步到位”式的智能驾驶虽然诱人,但到达终点的路却很长;只有扛得过寒冬,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毫无疑问,无人驾驶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充分竞争过度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滞涨”的瓶颈期,而此时无论是无人驾驶巨头还是新贵,只能一方面持续提升科技硬实力,力争率先实现最后1%“黑障区的突破,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能够尽快实现技术变现的新细分赛道,才能成为行业真正的最终赢家。

一句话,只有熬得过目前的尴尬,才能到达成功的远方,实现最后的梦想。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云廷投资立场。本文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与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云廷投资 | 智能驾驶,尴尬与梦想
无人驾驶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相对“滞涨”的瓶颈期,一方面需要持续提升科技硬实力,力争率先实现最后1%“黑障区”的突破,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能够尽快实现技术变现的新细分赛道,才能成为行业真正的最终赢家。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扫码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微博

版权所有 © 上海云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31011402007133号  |  沪ICP备13034849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