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廷投资 | 新能源汽车下半场之动力电池回收

发表时间: 2023-01-06 12:47:40

作者: 韦翔元

浏览:

作为解决新能源产业资源稀缺与碳减排的最佳途径,动力电池回收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策鼓励和社会支持。巨大的经济效益,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行业玩家和资本机构参与到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最强风口已非动力电池回收莫属。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增长带动了锂电产业链的兴盛,也为新能源电池回收再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2022年底国家新能源购置补贴结束后,锂价大幅波动又给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拓展市场不仅是新能源产业链中下游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产业链上游的电池及锂资源企业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作为化解上游资源压力的重要途径,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无疑已经成为了当下新能源产业链最热门的赛道,成功吸引了众多行业玩家和资本大佬纷纷入局。

 

千亿市场赛道,值得期待

 

动力电池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不同的是,电池(包括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如果进行再生利用的话,可以把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包括硫酸镍、硫酸钴、碳酸锂等)提取出来,对废旧电池加以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自然矿产资源,还可以消除废旧电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各种危害。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过程主要分为前道和后道,其中前道通过放电、电池包拆解、破碎和筛选得出中间产品黑粉,后道一般采用通过酸浸和萃取提盐工序得到碳酸锂、硫酸镍和硫酸钴等产品。目前,国内电池回收领域从黑粉至碳酸锂等终端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率平均已达95%,锂回收率平均已达85%,甚至有个别企业镍钴回收率已经达到99%。除了资源提取回收之外,梯次利用也是动力电池回收重要的应用场景,其主要应用于储能、信号塔、低速车等领域,具体做法是将性能下降至70%~80%的动力电池进行拆解、测试、分类等过程后重新使用在电池性能要求较低的场合,其核心工序包括退役动力电池包拆解、电池剩余寿命评估和电池模组系统集成等;目前,国内梯次利用较多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因为其在寿命和安全性能方面表现相对较好,且回收经济性低(仅可回收锂)具有成本优势。从战略资源储备角度来看,动力电池中的钴、镍、锂等金属在我国属于稀缺资源,我国相关矿产资源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不到10%,并且开采过程中环保污染较大,因此在目前我国新能源电池装机量快速增加的背景下,高效率回收动力电池对于资源保供、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市场角度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从2021年起我国动力电池开始出现市场紧缺,上游锂矿等金属产能也出现瓶颈跟不上下游扩产的速度,引发上游金属材料价格的暴涨,2022年底国内碳酸锂价格已经高达570997/吨,同比增长超过115%。有利可图的行业总归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企的锂资源价格间接带动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对于飞速发展的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战略意义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广阔。从世界范围来看,2025年将全球新能源汽车将超过2300万辆,2021-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预计将超过30%。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25年将超过1000万辆。未来几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迎来需求井喷。据统计,2018-2019年,国内动力电池报废开始进入到快速增长期,2020 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预计到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为100万吨,累计退役电池将超过116 GWh。尤其是伴随着当前原材料价格的不断跳涨,上游原材料供应短缺已经成为掣肘电池产能释放的重要因素,材料来源成为了新能源企业关注的重中之重,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到来,电池回收获取原材料日益成为主要路径之一。根据国内已有的锂电回收技术水平,预计到2025年,我国通过回收动力电池可再生的锂、钴、镍、锰资源量分别约占相应需求量的27.7%55.5%28.7%47.9%,将成为动力电源原材料供应核心组成部分;预计到2030年,我国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到2035年通过锂电池回收获取的电池材料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市场需求。

 

政策助力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镍、钴、锂等核心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高,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核心战略资源的稀缺程度不断上升,预计这一紧张局面会随时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剧,届时可开采的镍、钴、锂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甚至将面临无矿可采的尴尬局面。因此,面对这一不利现实,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成为了国家政策发力的重点。20221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已经来到了爆发的前夜。

 

行业刚起步,门槛还不高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目前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行业整体规范度不高。虽然近几年大量有大量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电池厂和相关企业入局,但总体来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然呈现出中小产能偏多、回收渠道不健全等特点,“小、散、乱”的特征还较为突出,这突出表现在行业内仍然存在相当数量并不具备正规资质的小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这些企业流动性强,不易被监管,回收标准低,技术及业务流程简单,环保及安全意识差,无序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囤货居奇现象的发生;虽然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但如果大量无资质回收企业不能对废弃后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正确有效地处理,将会给环境带来极大污染,因此从行业整体来看规范性急需提高,相信随着工信部持续审批公布的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规模持续扩大,未来随着具备资质的企业逐渐踏入市场,正规回收渠道所占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二是市场规模还比较有限。2021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约为29万吨左右,回收市场规模约为165亿元,2022年预计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约为50万吨左右,回收市场规模约为280亿元,而据估计2022国内动力电池拆解回收产能可处理废旧电池约为60万吨/年,实际回收废旧锂电池约23.5万吨,和当前众多电池回收企业及相应产能相比,产能不饱和运行问题明显,“僧多粥少”现象还比较突出;那些拥有电池厂绑定优势或拥有固定回收渠道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市场份额和相对的竞争优势;同时,目前国内锂电回收产能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广东、浙江四个区域,其中湖南处理产能最高约为19.5万吨/年,占全国产能近四分之一,考虑到后期各地政府对于锂电再生的准入政策与财税政策扶持情况,其他区域的回收处理量或将有进一步的提升;从全国范围来看,废料整体市场规模有限,供不应求仍是目前电池回收市场的主旋律。三是锂回收率技术有待提高,行业回收率整体仍偏低。与新电池相比,回收的动力电池一致性较差,电芯性能参数差异较大,电池分选难度较大,需要具有高效低成本的检测技术和可靠、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分选条件,回收电芯的整修和重组技术需要提高等;同时,动力电池车企出于技术保密等原因不会透露电池内部信息和通信协议,导致回收企业将电池包用于梯次利用时难以快速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来甄别退役电池的生命周期和性能,造成效率低下;另外,由于行业缺乏专用回收设备,拆解破碎环节多为人工结合辅助设备作业,拆解效率和精细度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行业集中度较低。从行业参与者来看,动力电池回收链条中主要角色为汽车厂商、电池厂和回收企业,其中电池厂拥有渠道优势,能高效回收废旧电池及生产过程产生的边角料和废料,汽车厂商通过4S店销售网络直接触达消费者进行电池回收,而回收企业承担了资源的转化,形成产业链闭环,从长远角度看三方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当前,包括不少上市公司在内的独立回收企业正在不断壮大并日益成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重要参与者,它们积极布局抢占赛道,与全国多家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不断建立稳定合作机制从而保证回收电池货源稳定,提升了行业的渠道壁垒;随着行业壁垒不断增加,率先抢占赛道的重点企业将继续扩大与巩固其市场格局,众多无资质的微小企业和新进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从数量上看,目前全国规划废动力电池处理环评批复产能达193万吨,企业规划处理产能超400万吨,但整个行业仍属于刚起步阶段,中小企业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没有形成影响力较大的企业。自2018年起,工信部开始审批发布电池回收资质企业,其中包括四批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共84家和上万家回收网点,批复电池回收产能共147万吨;截止目前,国内拥有提锂产能的主流回收企业包括格林美、邦普循环、赣锋循环、华友循环、湖南光华、天奇金泰阁、池州西恩、江西睿达、华科技等企业,它们构成了国内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第一梯队;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尚未获得工信部“白名单”的企业,这类企业总体数量超4万家,其中大部分是缺乏回收资质的“小作坊”和二手经销商,而正规回收冶炼企业由于无法直接获取足够废旧电池,只能以黑粉为原料进行生产。据估计,2021年国内锂电池可统计实际回收量不足理论回收量的40%,行业整体约60%以上的产能被大量 “小作坊”回收,这也充分说明了目前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整体仍然呈现“小、散、乱”的局面,行业竞争格局尚不明确,未出现具有绝对优势的龙头企业。

 

渠道为王。回收渠道是决定锂电回收企业商业模式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谁掌握了电池源,谁就掌握了电池回收的话语权;渠道资源成为了电池回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动力电池退役后通常由4S店或回收网点直接收取,其中部分网点会销售给合作的电池回收企业进行拆解回收或梯次利用;根据参与环节的不同产业链上下游可分为回收网点、回收商、拆解企业和打粉厂、回收冶炼企业等,其中回收商以私人或个体户居多,高度分散且层级较多;拆解和打粉环节需要特定的场地及环评审批,回收冶炼企业将废电池或黑粉还原为金属材料,毛利与金属行情高度相关。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回收再利用退役动力电池不仅符合其绿色环保的定位,而且有利于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整车成本的降低,还有利于锁定客户换新需求,可谓一举多得,意义重大,因此具有天然优势。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专业的定位和技术,更大的产能规模,可以更好理解电池材料及性能,并且在回收之后形成Pack梯次利用、再制造及元素再利用等不同去向,因此对动力电池退役回收也具有一定优势。对于第三方厂商而言,渠道和技术优势都要重新建立,还可能需要一定的牌照门槛,需要在拆解冶炼技术、成本和回收渠道方面做更多的投入。因此,从长远来看,车企和电池厂商电池在电池回收渠道中可能会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而回收企业以及设备企业需要更加专业的运营能力和技术能力,控制运营成本,提高回收原料的纯度和出货率,才能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无论如何,对于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而言,渠道和社会资源是生意的关键,没有长期稳定的退役电池来源,一切都是空谈。

 

退役潮开启,资本化正当时

 

2021年,是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爆发元年。据统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将超过30%,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已经从2012年的1.3万辆增长至2022年的500万辆,涨幅超过380倍;如果把2015年看作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元年的话,按照新能源汽车早期所搭配的锂电池寿命5-8年计算,我国第一批大规模量产的动力电池已进入淘汰临界点,回收利用市场爆发在即。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492万辆,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有20万吨(25GWh),预计2025年我国需要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容量预计将达到110(137GWh),超过2020年的5倍,市场规模将达370亿元,梯次利用电池需求市场空间超过700亿,合计潜在市场规模超千亿。目前,已有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预计全年回收较上半年还将翻番,行业小爆发已不可避免。

 

行业规范化正在逐步升级。2019年,工信部颁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在本企业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行政区域内建立回收服务网点,明确了汽车厂商和电池厂掌握上游渠道资源的地位。2021年,五部门联合颁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规定梯次利用企业应履行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保障本企业生产的梯次产品质量,以及报废后的规范回收和环保处置。与此同时,在双碳的要求下,动力电池回收也得到了政策的提倡。2021年,《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等三项政策相继颁布,对锂电池回收进行了更明确的鼓励和规定。未来,随着产业链整合度不断提升,回收体系将更加健全,汽车生产、电池生产等企业之间将建立更为有效的合作机制,动力电池生产商、专业第三方回收企业、行业联盟等通过与汽车厂商展开密切合作,实现废旧电池迅速返回回收工厂,促进电池回收产业链上下游战略联盟与合作更加深入。随着动力电池溯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落实,未来行业监管将更加完善,在已经发布的动力电池产品规格尺寸、编码规则、拆解规范、余能检测的国家标准基础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具体标准的研究和立项工作将不断推进,同时随着国家加强对已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等有关政策衔接,健全电池回收行业财税激励等支持政策,将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或设立产业基金,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关键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应用。

 

产业链扩产能,投资再升温。2022年以来,动力电池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和电池回收企业动作频频,纷纷加码投资扩大产能,掀起了一波锂电回收领域投资高潮。如蜂巢能源与中伟新材料成立常青藤再生资源公司,格林美联手伟明环保和比亚迪成立了电池回收公司,永青科技拟建设报废汽车与动力电池回收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开工,天赐材料扩产湖北宜昌10万吨锂电池回收项目及江苏10万吨铁锂电池回收项目,华友循环携手宝马合作进军动力电池原材料回收领域,格林美拟在匈牙利打造欧洲领先世界标准的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金晟新能投资新建年回收废旧锂电池达8万吨的废旧锂电池梯次利用、预处理、湿法综合回收、前驱体制备、锂盐和钠盐等生产系统。此外,亿纬锂能、赣锋锂业、天齐锂业、欣旺达、特斯拉、大众、奇瑞、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瑞浦兰钧、孚能科技、蔚来、寒锐钴业等相关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除行业巨头外,赛道内的中小玩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不仅如此,海外市场同样不断加码投资动力电池回收,如美国签发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中提出要启动总额3.35亿美元的锂离子电池回收计划,嘉能可、巴斯夫、施乐创投等国际巨头也都纷纷开始加大在美国布局电池回收的投资力度。

 

资本化方兴未艾。2021年以来,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爆表,动力电池紧缺,上游锂矿等金属产能供不应求,核心原材料价格暴涨,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彰显,电池回收领域一下子成为了各路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也正从这时起锂电池回收领域开始站上了“风口”,一大批VC/PE 蜂拥而至,行业融资事件大幅增加。仅仅2022年下半年至今,行业已累计发生投融资事件10多起,其中包括金晟新能、恒创睿能、动力再生、杰成新能源、赛德美、博萃循环等多家电池回收公司均实现新一轮融资,且融资金额普遍都在亿元以上,甚至最高达50亿元,投资方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上市公司、财务机构、政府引导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行业内领先企业(如西恩科技、金晟新能等)纷纷开始启动IPO,行业资本化的春天已经来临。



在当前金属资源紧缺和环境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作为解决新能源产业资源稀缺与碳减排的最佳途径,动力电池回收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策鼓励和社会支持。巨大的经济效益,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行业玩家和资本机构参与到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最强风口已非动力电池回收莫属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云廷投资立场。本文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与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云廷投资 | 新能源汽车下半场之动力电池回收
作为解决新能源产业资源稀缺与碳减排的最佳途径,动力电池回收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策鼓励和社会支持。巨大的经济效益,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行业玩家和资本机构参与到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最强风口已非动力电池回收莫属。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扫码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微博

版权所有 © 上海云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31011402007133号  |  沪ICP备13034849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