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1-02-04 09:52:28
作者: 魏磊
浏览: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乃至全球都进入到一个至暗时刻,全球主要经济体基本都出现较大幅度经济衰退,而中国是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中国2020年整体经济规模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00万亿元人民币。尽管中国经济在疫情影响下逆势飘红,但国内各行业中保持正增长的却不多,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甚至出现负增长和大批企业倒闭的现象,如餐饮娱乐、交通运输、文化传媒等。酿酒行业作为在少数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少数行业之一,在这一年里的表现十分抢眼,虽然也有个别企业出现已经程度的经营困难,但作为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依然双双实现了正增长。
市场愈发结构性
2020年,国内酿酒行业继续表现出量减价增的特征,即行业总产能在2017年见顶后持续调整,而产品整体价格走势却在不断提高。据统计,2020年1-12月,全国酿酒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酿酒产量5400.74万千升,同比下降2.21%;销售收入8353.31亿元,同比增长1.36%;利润1792亿元,同比增长11.71%。酿酒行业整体出现这种量价背离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升级,中高端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不少酒类产品抓住了这一消费升级的趋势,纷纷对产品进行提价升级,导致整体产品价格出现上涨;如以往主打公务政务消费为主的飞天茅台已经大批量飞入寻常百姓家,市场供不应求。二是国内行业集中度提升进一步加快,行业二八现象分化越来越严重,一些高端名酒在市场上一瓶难求,实行计划配给制,而大量的中低档产品无人问津,市场份额被领先企业不断蚕食,企业甚至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从行业产品结构来看,白酒占据行业绝对主导地位(产能占比13.7%,收入占比69.8%,利润占比88.4%),啤酒是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产能占比63%,收入占比17.6%,利润占比7.48%),葡萄酒(产能占比0.76%,收入占比1.2%,利润占比0.14%)、黄酒(收入占比1.6%,利润占比0.95%)等只能成为行业的重要补充。2020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中:
行业数据的巨大反差,反映出来的是行业内部不同品类之间巨大的结构性差异。白酒这一中国特色的行业产品越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行业中的地位牢固而不可动摇,未来发展依然不可限量;而作为消费大户的啤酒,虽然产能很大,但是行业格局已经十分成熟,利润越来越稀薄;葡萄酒正如其外观一样红颜薄命,水土不服,规模只占行业的1%,利润更是可以直接忽略不计;黄酒虽然历史悠久,却也只能偏安江浙一隅。2020年的市场格局如此,未来几年的市场大概也是如此,看不出来有什么改变的迹象。如果说有,那一定还是继续延续强者恒强的特征,名酒尤其是名白酒占比会更高,仅此而已。
行业热度高,对资本吸引力大
从一级市场来看,热钱持续涌入酿酒尤其是白酒板块,资本持续关注度很高,产业资本加速整合。盘点2020年酿酒行业的江湖,除了郎酒和国台酒业相继推出IPO计划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资本并购,令人眼花缭乱,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资本对酒行业的看好:
从二级市场来看,酿酒板块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2020年最靓的那个仔之一。无论是从板块整体涨幅,还是个股涨幅程度,亦或是机构资金抱团热情上看,A股市场在2020年都有点喝高了。
从整体板块来看,酿酒行业指数(BK0477)翻了一倍,从年初的30000点涨到了60000多点,鹏华中证酒ETF(512690)从1元左右涨到了最高接近3元,翻了将近3倍,白酒板块整体动态市盈率达到50左右。行业总市值达到5.7万亿元,占国内A股总市值的7%,占国内GDP比重达到5.7%。从个股看,以贵州茅台为首的白酒股一马当先,股价站稳1000元大关之上后又稳稳的站上了2000元,市值超过2.6万元人民币,成功超越了有“宇宙行”之称的工商银行,成为了A股市值的第一的上市公司;五粮液也紧随其后,以1.1万亿市值成为了A股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贵州茅台和五粮液还分列沪市和深市第一大市值上市公司。市值紧随贵州茅台和五粮液后面的分别是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青岛啤酒、古井贡酒、今世缘等公司。
从投资价值来看,市场垄断性、产品稀缺性和品牌效益溢价带来的护城河效益依然是投资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其中,酱酒仍然是最最值得看好的细分赛道和领域,其次是清香型。从企业竞争力角度看,已经形成全国布局的头部企业最具投资价值,其次是区域龙头企业,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企业值得关注。总的来看,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今世缘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继续成为行业和市场中最耀眼的那几颗星。
未来行业展望
展望2021年,作为 "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酒行业发展将继续延续2020年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将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结构分化将进一步加深。首先是白酒与其他酒类之间的结构分化,已经占据行业7成份额的白酒将继续挤压其他酒类的市场空间,市场占比仍将继续提高,黄酒、葡萄酒等小众产品生存依然艰难。其次是品类内部不同品味之间的结构分化,特别是白酒行业内部酱香热导致对浓香产品的挤压将更加严重,目前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板块以白酒行业7%的产能(55万吨),实现了21.3%的销售收入(1350亿元)和42.7%的利润(550亿元)。三是即使是在酱酒板块内部,区域分化也依然十分严重,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产能(47万千升)占全国酱酒产能的85%,营业收入(1244亿元)占全国酱酒市场的90%以上,形成了典型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壁垒,赤水河谷已成为酱香型白酒的天然核心产区。酱酒超级巨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收入977亿元,实现净利润455亿元,在酱酒板块内部营收和利润占比接近80%,妥妥的一家独大格局。
二是消费升级带动市场分红趋势进一步增强。从产业来看,酿酒行业总产量将继续呈现下降态势,销量继续提升;从产品及价格档位来看,以飞天茅台/经典五粮液/国窖1573为代表的高端超高端继续走强,以剑南春/汾酒青花20/国缘等为代表的次高端持续扩容,中档盒酒跳档升级,大众光瓶酒继续高线名酒化。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方向,次高端和光瓶酒。次高端结构性伴随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新中产的崛起和主流酒企的战略趋同效应凸显,整体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次高端的主流价格带也从300-500元上升到了500-800元区间,尤其是在部分区域市场(如江苏的国缘,湖南的酒柜,江西的四特,陕西的西凤等)成长性更强,其市场的规模扩容,核心大单品的培育质量、重点市场布局的深度和品类的创新,对行业和市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另外,大众光瓶酒市场将越发受到消费者重视,如玻汾、西凤绿瓶、洋河蓝优等具有品质和品牌的天然优势,通过高品质、高性价比、高饮用感的全方位组合,将形成强大的品牌背书和绝对优势,成为未来行业一道重要的风景线。
三是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从白酒品类来看,浓清酱三大品类代表"茅台/五粮液/汾酒"将继续一骑绝尘,与二线及以下的企业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从规模以上企业来看,全国性白酒品牌市场格局已经固化茅五洋泸汾已经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全国性品牌第一梯队,现有市场环境下几乎已经没有了新的白酒品牌成为全国品牌的机会,参照国外烈酒品牌60%的市场集中度,白酒行业的前五的市场集中度将从目前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四是品牌及渠道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渗透,品牌传播已经从电视电脑大屏转到了手机小屏,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从线下和广告宣传更多转变为来自熟人和社群的信息分享和体验分享,对酒厂品牌的传播和美誉度的提升提出新的更高更复杂的要求。同时,渠道结构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由以前渠道大商及渠道网点为核心逐渐演变为消费者意见领袖引领的圈层品鉴式营销加厂方直控终端控盘分利模式;有资源优势的企业一方面通过加大对终端的前置性现金费用补贴/陈列费/促销费加大对终端市场和消费者的现金费用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涨价拉大价差增强终端推销指定品牌的积极性,以此对弱势品牌和竞争对手形成碾压,由此导致在部分区域强势品牌越来越强势,弱势品牌日子越来越难过,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五是流通市场品牌化、连锁化、线上线下一体化进一步提速。目前传统酒类流通渠道正面临互联网和数字化冲击,行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优胜劣汰趋势加快,竞争格局呈集中化态势,品牌化、连锁化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各大经销商及平台角逐的核心竞争能力,线上线下融合、多渠道结合的“全域营销”已经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尤其是线上渠道对行业消费者和用户的购买决策影响力不断扩大,据《2019年白酒行业数字化发展洞察报告》显示,70后、80后、90后了解白酒相关信息的线上渠道覆盖率分别达54%、64%及74%;一些以线上电商为主的平台如酒小二、酒便利等线上接单量已经占到整体接单量的70%以上。因此,未来酒类流通企业能否直接与消费者沟通,服务好消费者已经成为未来酒类流通企业是否拥有优质商业价值和成败的关键。除此之外,更多的平台电商及经销商开始以更积极的态度推进新技术赋能传统门店零售升级,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社交电商、名人带货等多渠道结合的模式探索,试图打造差异化、更贴近消费者的竞争模式。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云廷投资立场。本文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与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